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2

2020-03-16 20:59:43 猛犸资讯 青蓝猛犸

以竹木牙角雕刻的工艺品虽然多为小器,却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具有悠久的历史。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万余件竹木牙角器物除一部分是考古发掘的出土之物,绝大多数是明清两代皇家收藏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工艺技法主要有圆雕、深浅浮雕和镂雕三种,其中还包括拼贴、镶嵌等技艺。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器,一类是陈设品。其中从各种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以至清玩之物,应有尽有。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时代的风尚和审美取向,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珍贵的遗产。

微信号:qinglan33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匏器是明末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品,为明末太监梁九公首创,后一直受到宫廷的重视。清代康熙年间的匏器制品最为有名。匏器的制作方法是当葫芦结果时,用各种形状并刻有各式花纹的模具将其夹紧,待其自然长成后再行裁割加工,即成为所需的各种器具。匏器制品不加雕刻,秀巧清朗,为别具一格的工艺新品种,堪称清代宫中一绝。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二)

竹雕蟠松杯,明,高9cm,口径10.7-10cm,足径8-6.5cm

杯为竹根雕,撇口,平底。外壁浮雕蟠松老干,枝干盘缠。纹饰疏密有致,层次清晰。 ­

酒具中以竹为器者多见于明清时期。明代中晚期,盛产竹子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竹艺高手并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和风格,竹刻艺术达到高峰。此时的竹艺制品形制丰富,其中最常见的有酒杯、笔筒、臂搁等。此杯雕工精湛细腻,具有典型的明代中晚期之工艺风格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二)

竹雕老人挖耳图笔筒,明,高15cm,直径10cm。清宫旧藏

笔筒圆体,三矮足。镂雕和浮雕山石倒挂,松竹掩映,一老者斜坐于坡上,戴襆头,着朝服,一手执笏, 一手拈小枝正在掏耳。但见其眉眼攒顣,目光斜睨,嘴角微动,全神贯注,意甚陶醉。细审人物形貌,弓眉突颧,长髯及胸,耳毫逆生,神情放诞不羁,似为传说中之钟馗。 ­

此作镂雕工艺极佳,人物塑造尤其出色,已非一般文房玩物可比。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二)

竹雕竹枝笔筒,明,高14.6cm,筒径6.9cm ­

笔筒圆体,颀长优雅,口沿略内倾,过渡圆滑,足卷唇式微凸。器身浅浮雕折枝竹枝一束,余皆留白。竹叶多转侧重叠,透视关系却处理得清楚明确,极为不易,而叶片细部的虫蚀痕迹更是传神。刻画富于动势,总体效果如墨线双钩而成,有宋代画竹名家李珩的法度。竹枝旁有阴刻隶书“仲谦手治”款识。 ­

“仲谦”即明末竹刻艺术家濮仲谦。濮氏的雕刻面目独特,有评价:“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经其手略刮摩之而遂得重价。”他重视选材,随形施刻,刀法简洁是他的惯常作法,这与“嘉定三朱”所开创的以雕镂精细、多层深刻为主的风格颇有不同,所以清代金元钰《竹人录》将濮氏列为与“嘉定派”并称的“金陵派”的创始人。而此器风格细腻,奏刀审慎,虽与濮氏本色有别,但仍不失为一件精品。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二)

竹根雕松树罗汉像,明代,高12.7cm,底径16.1cm。清宫旧藏 ­

此像以圆雕技法刻成,分底座与罗汉两部分。作者将一大节竹筒从中间截去一部分,留下底节和部分中节,刻成一棵松树和盘石座。座下奇石叠错,座上独松依石耸立,苍古遒劲,有如伞盖。树下座上,作者把一块竹根圆雕成一尊罗汉。罗汉庞目深眉,朵颐丰颡,双耳垂肩,左手撑地,右手抚膝,手中持一串念珠,袒肩露腹,盘膝曲肱席地而坐。他的右膝上有一小狮,昂首张口,蓬发翘尾,左足上举,按在罗汉的前胸上。罗汉目光下垂,观看小狮,神情慈祥。 ­

这件圆雕松树罗汉像雕刻的是十六罗汉中的第八尊伐阇罗弗多罗尊者。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二)

竹雕荷花香筒,明代,通高23cm,底径5.1cm ­

器圆筒式,上下缘镶牛角,并有花梨木顶托。下端顶托有凸榫,与器身插接,上端顶托以蜡粘接。香筒满雕荷花,于方寸间经营安排,煞费苦心。花与叶的层次、位置、穿插、向背,繁而不乱,显示出高妙的匠意。踞于荷叶上的小小河蟹成为构图的点睛之笔,刻划生动细腻,增添了画面的趣味。筒身雕镂多至六重,与阴刻相配合,刀法圆熟,磨工精到,不露刀痕,具有明末竹刻的典型风格。此香筒的制作精益求精,却不流于琐碎卖弄,实为难能可贵。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二)

吴之璠款竹雕对弈图笔筒,高15.2cm,口径10.5cm ­

笔筒为筒式,下承三矮足。外壁一侧图案雕苍松掩映,石壁间,溪水旁,二人对弈,一人举棋不定,一人凝神审度,还有一人背向观棋。另一侧松林后的洞府中有一小童搦扇于炉前烹茶,炉火正旺,小童偷闲回首窥视。内室几案上置食盒、盘、壶之类。山溪一侧岩石上刻阴文“戊午夏日吴之璠制”行书款。 ­

此器采用“薄地阳文”技法雕成。所谓薄地阳文,又称减地浮雕,是一种浅浮雕工艺,可于毫发之隙见微妙起伏。竹刻家吴之璠正是使用此法较早且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史称其“所制薄地阳文,最为工绝”。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二)

竹雕骑士笔筒,清初,高13.1cm,口径7.2cm,底径8.2cm ­

笔筒圆体,镶嵌牛角质底,三矮足。筒身去地浅浮雕一武士纵马奔驰的情景。骏马四蹄掀动,武士挺身回首,双手捧瓶倾倒,水流下注。马蹄四周以浅阴线刻烟尘烘托声势,颇显精彩。此作竹雕纹饰线条洗练,人物与骏马动态准确,如武士的手指、衣纹、襆头、双脚等局部处理亦颇具匠心。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二)

竹根雕三羊镇纸,清初,通高7cm,大羊高4.7cm,长6cm,宽3.8cm ­

此竹根雕镇纸以一大二小三只山羊组合而成,寓意“三阳开泰”。母羊向一侧蜷肢而卧,一只小羊伏于母羊背上俯身下望,后腿努力支撑起身体;另一只靠在母羊身侧,似欲顺着母羊之腿上爬,与前只小羊相望嬉戏。 ­

此件作品雕刻技巧细腻精湛,母羊的双眼用犀角点嵌,将其垂视爱子的款款深情表现得惟妙惟肖,小羊玩耍的姿态颇具动感。雕刻手法写实,山羊带横纹的两角、挺直后竖的双耳、成绺的胡须以及劲健的四蹄均极为生动传神。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二)

竹雕人物笔筒,清初,高11.6cm,筒径6cm ­

笔筒圆体,口微侈,三矮足。器身下部浮雕一老者袒腹斜坐,酒瓮倾倒,似畅饮的点滴不遗。老者右臂搭酒瓮,左手举蒲扇,眯眼嘬唇,酒意正酣,人物神态刻画得生动幽默。构图场景集中,有大片留白却很好地突出了主题。器身另一面有阴刻行书题铭: ­

昨夜群仙宴蓬岛,霞浆潋滟春光好。 ­

寻常一醉三千年,洞口桃花犹未老。 ­

落“酉仙”款识。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二)

 文竹嵌竹丝冠架,高30.5cm,底径13.7cm ­

冠架木胎,底座如鼓式,上立圆柱,顶覆伞形冠承。除顶心的香盒、座底及4 个云头足为贴黄装饰外,通体嵌竹丝。顶沿、身座结合处及座缘共饰4道双色回纹,所用黑色竹丝经过染色处理。架身及底座上的葵形开光均为剔去竹丝、镶以竹黄而得,开光内的花纹以贴竹黄构成,与座面上的云蝠纹技法相同。 ­

此冠架的制作很注重细节,如冠承镂作花瓣式,所嵌竹丝蜿蜒不断,呈曲带状,极具匠心;顶心的香盒盖镂雕成*****形,非常精致。冠架造型挺拔秀劲,利用竹丝的纵横变化形成不同的纹理,再配以不同颜色,取得了强烈的装饰效果。其包、镶、贴、染等技术应用纯熟,有条不紊,表现了当时竹器工艺的高度发展。 ­

冠架是一种摆在桌案上置放冠帽的支架,是贵族化的生活用品,某些形制还为宫廷专有。此冠架即出自清宫造办处的高手。 ­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