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隔行如隔山,万事开头难。他却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流转土地“下势弄”,从小打小闹到种植大户。一路走来,贾延安说,敢弄这事最大的底气是咱“兴平辣子”的名头响。

从匠人到“椒农”叶落归根觅“商机”10月25日,兴平市桑镇祝原村的田地上,放眼望去绿叶映衬下,一颗颗红辣椒长势喜人,贾延安和村民一道弯着腰蹲在地上摘取“果实”。
匠人出身的贾延安,1980年从铁道兵部队转业后,一直在外做“大工”,当时每天120元的收入也很可观,家里衣食无忧。2017年自感上了年纪,趁精准扶贫反乡创业的东风,叶落归根后回村进入支部班子,如今年过六旬的老贾是村监委会委员。

“几十年了,村上的种植作物都没啥大的改变,小麦、玉米的效益不高。”他说,以往村里有人种植辣椒,但都是小打小闹,去年开始看到外地客商频繁往这跑,于是他也萌生了种辣椒的念头。去年初,他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试种过一段时间,今年初就以每亩一年75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40亩开始从事辣椒规模化种植。“村上有技术指导,咱放心大胆干。”

烘干、碾磨包装 精品“辣椒面”销路广因为没有烤炉,所以老贾的辣椒缺少先进的烘干工艺。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采摘的辣椒要进行烘干处理,否则霉变影响产量。”他说,目前辣椒摘完后,要运去邻村烘干,按一斤3元的价格付工费。干椒经过石碾碾磨,筛除杂质包装销售。
“和市场上的外地辣椒相比,咱虽然没有价格上的优势,但是品质好是咱的长处。”老贾介绍,一斤干椒18元,一袋成品辣椒面售价25元,还是很受客商青睐。
闽台匠人匠心交流活动在福州举行
来源:台海网 台海网10月31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30日,2021闽台匠人匠心交流活动在福州朱紫坊街区举行,来自闽台的匠人代表、文化学者等参加活动。本次活动中的匠人大会开幕式及颁奖仪式全程通过网络面向两岸直播,并通过网络直播连线在台南设立的分会场。 主

“听说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上级部门下拨了50万元专项资金,村里准备用来购买烘干设备,这将减少咱的生产成本,更有信心扩大种植面积,创立自己的品牌。”老贾说,侍弄这40亩辣椒地,有些力不从心,采摘周期长,一茬又一茬,耗时也费力,每次采摘都请村里家庭困难的乡党一块摘,咱赚钱,乡党们也能落下点实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愿意为高品质商品买单。”兴平市委组织部驻祝原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队长李震波介绍,通过网络销售辣椒是他工作之余的主要业务。
“辣椒和大蒜种植有悠久的传统。”兴平市桑镇党委书记马万里说,如今“红白拳头产品”已经成为全镇的主导产业,以传统秦椒为主,目前全镇有辣椒田5600亩,亩产干椒300斤。
来源:风尚兴平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