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7

2020-03-16 21:03:27 青蓝猛犸 青蓝猛犸

以竹木牙角雕刻的工艺品虽然多为小器,却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具有悠久的历史。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万余件竹木牙角器物除一部分是考古发掘的出土之物,绝大多数是明清两代皇家收藏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工艺技法主要有圆雕、深浅浮雕和镂雕三种,其中还包括拼贴、镶嵌等技艺。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器,一类是陈设品。其中从各种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以至清玩之物,应有尽有。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时代的风尚和审美取向,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珍贵的遗产。

微信号:qinglan33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匏器是明末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品,为明末太监梁九公首创,后一直受到宫廷的重视。清代康熙年间的匏器制品最为有名。匏器的制作方法是当葫芦结果时,用各种形状并刻有各式花纹的模具将其夹紧,待其自然长成后再行裁割加工,即成为所需的各种器具。匏器制品不加雕刻,秀巧清朗,为别具一格的工艺新品种,堪称清代宫中一绝。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七)

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通高35.7cm ­

此像立姿,肩系葫芦,身着破衣,围百结叶裙,瘦骨嶙峋,虬髯连鬓,赤双足,一腿跛起,一腿直立,右腋下架有一拐,左臂抬起,手捏一只蜘蛛,在后衣裙下方刻有阴纹“至正二年制”隶书款。 ­

李铁拐是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元代以后,对八仙的各种传说愈趋离奇,以八仙为题材的各种雕刻在工艺美术创作中也十分众多。 ­

这种绕腰络腋、横巾右袒、下体着短裙、外表注重肌肉的表现和偏重衣纹雕刻的键陀罗式艺术风格在唐代石刻中非常流行。光秃的前额凸起的形象也正是宋元时期雕刻和绘画中罗汉的主要特点。而明清时期用各种质地材料雕刻的李铁拐更是形态各异。此作品的作者以圆雕技法,以无须罗汉为本刻制出李铁拐像,同时也注意到了人物形象比例上的准确和肌肉的质感,对李铁拐的神情刻画极其细腻。虽然是相貌清癯穷困潦倒的乞丐外形,却丝毫不掩其仙风道骨,尤其是眯起的双眼带动了面部肌肉,表现出悲天悯人、超然物外的气概。刀法上舒畅健朗,镌刻技巧极精湛,为我们研究元代的小型木雕技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七)

黄杨木雕董其昌书诗笔筒,高24.8cm,口径34.2cm ­

笔筒圆体,略扁,形体硕大,口沿微内倾,筒壁厚实,庄重沉稳。内壁髹黑漆,外壁阴刻唐代诗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一首,与原诗略有出入: ­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

汝阳三斗始朝天,饮如长鲸吸百川, ­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

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 ­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似逃禅。 ­

李白一斗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 ­

长安市上酒家眠,自称臣是酒中仙。 ­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

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 ­

高谈雄辩惊四筵。 ­

字内填蓝,末署“其昌”款字及印“董其昌”、“宗伯学士”二方,知其粉本为董其昌所书。 ­

此器外壁书法雕刻运刀如笔,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如欲破壁而出,为笔筒增色不少。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七)

硬木镂雕仙山问道图笔筒,通高18cm,口径14cm,底径15.4cm ­

笔筒以硬木雕成,圆筒式,下承三矮足。近口处阴刻一周变体“寿”字,共33个,合“三三”之吉数。外壁雕仙山海岛,山岩间生有松柏、梅花、藤萝、灵芝,上飘浮云,鹿鹤相伴。南极仙翁坐于洞府讲法,问道者神情恭谨。底座略鼓出,雕螭龙纹,三足光素无纹。 ­

此器以镂雕和浮雕为主,雕镂质朴有力,以意蕴取胜,具明代雕刻工艺的典型风格。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七)

紫檀木镂雕会昌九老图笔筒,通高19cm,口径14cm,底径16cm ­

笔筒口沿嵌银丝勾连菊花纹,近口处以螺钿镶嵌狮纹及葡萄纹,外壁镂雕《会昌九老图》。底座如岩石状,与筒身景物相呼应。壁身描绘的是唐会昌年间(841-846年)白居易等 9位文人在洛阳龙门香山寺宴集的情景。 ­

此器以高浮雕和圆雕为主,刀法略显快利,磨工略显草率,螺钿装饰较厚重,其造型设计、图纹刻划等都带有鲜明的明代紫檀雕刻风格。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七)

黄杨木雕观音,高23.5cm,底径6.1-5cm ­

观音长身玉立,赤足,身披天衣,高挽发髻,胸垂璎珞,右手捧经卷,左手拢衣角,身形微侧转,衣袂轻扬,于不经意间显露出神采。其面容安详,微合双目,如入物我两忘之境,澄明一片。人物肌圆骨润,体态呈“S”型,庄严中不失女性的妩媚。衣纹的处理繁复而华丽,将衣衫的质地、垂感等都很好地表现出来,成为此雕像中最精彩的部分。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七)

紫檀木雕弥勒佛,高17.2cm,底径22-13cm ­

佛像以紫檀木制,闭目,笑口半开,大耳垂肩,袒胸露腹,盘腿曲肱依袋而坐,左手捏布袋,右手抚膝。 ­

作者用一块老树根,以圆雕技法将大腹便便的弥勒佛那悠闲自得、随遇而安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此件作品雕刻精细,刀法娴熟,线条自然流畅,为明末木刻圆雕作品中的佳作。 ­

此作品于1962年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七)

沉香木雕松竹梅图笔筒,明晚期,高11.9cm,口径11.3-10.8cm ­

笔筒以沉香木雕成,俯视笔筒底如悬斗。外壁雕山岩凹凸嶙峋,并以浮雕及镂雕技法刻画老梅一枝、幽竹几茎、虬松数株。松干、梅枝尽力贲张,惟竹茎纤弱,于是以数块巨石相配。 ­

此作品不似一般沉香木雕刻般精致,如笔筒的口沿处仅刻阴线一周,无其它装饰,岩石的雕凿痕迹也清晰可见。其妙处在于设计大胆,抛弃陈规,于粗犷中不乏细腻的表现,对松、竹、梅、石等物象所包孕的精神内涵作了恰如其分的表达。其器虽小而画面境界不俗,在众多的沉香木雕刻品中显现出独特的价值。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七)

紫檀镂雕松下老人图笔筒,明末清初,高14.7cm,口径15.8cm,底径14.2cm ­

笔筒紫檀质,圆筒式,以深雕和镂雕技法表现高士自娱的悠闲场景。笔筒大面积镂雕山石,峭壁陡立,岩石下一株苍松旁逸斜出,虬枝古拙,独撑一片小洞天,老人独处其中,双手抚膝,倾首冥想,悠然自得。不远处一小童正抱琴而来,欲急行却又恐失手,神态刻画的极其生动。 ­

紫檀筒壁虽色极深沉,但镂刻空灵而无压抑感。筒壁画面颇为传神,小童怀抱中的古琴似将传出优雅的琴声,正所谓静中有动,画中有声。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七)

紫檀木雕云龙纹长方盒,高9.6cm,长26.4cm,宽16.5cm ­

盒紫檀木制,长方委角形,色棕褐。盒与盖从中部分启,口沿皆阴刻回纹。盖面及四壁浅浮雕云龙纹,在阴刻的菊纹锦地上,流云满布全器,两条苍龙穿行于流云之中,一条螭龙和一条夔龙口衔灵芝环绕于苍龙身侧,追戏腾跃。立壁一周共有9条螭、夔。盒内有屉,屉口沿有流云一周,屉内底阴线刻群仙祝寿图,寿石居中耸立,旁衬以灵芝、水仙、梅花、翠竹,刻线粗犷,如墨笔随意勾画。 ­

此种盒俗称“拜匣”,一般不是出自民间工匠之手。此盒造型端庄,构图匀称,纹饰清晰,刀法娴熟,器面光润,乃高手之作。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七)

紫檀雕荷叶枕,高9.8cm,长24.5cm,宽15.6cm ­

枕紫檀木制,蒸栗色,其形似荷叶卷拢成椭圆形的包袱状,以荷叶的叶茎为中心,断茎斜插入枕内,叶边翻卷成花瓣状,枕上镂一虫蚀小孔,正好供枕者侧卧时搁耳。枕上叶脉筋纹隐起,由茎部呈放射状伸延。枕面平润细腻。 ­

古有陶枕内可盛放香料或药袋,具醒脑之功。后又出现竹枕、木枕、瓷枕等不同材质的制品。这些枕或为空心实面,刻绘各样纹饰,或为镂空纹饰。此类制品延至明代。 ­

此枕形态别具一格,设计十分巧妙,其造型生动自然,色泽深沉,风格纯朴。作者采用圆雕、镂空及浅刻技法,以一茎叶边向上缩卷的荷叶为题材,叶片向上收拢,叶边内外翻卷,还有几处虫蛀后留下的斑痕,形态自然逼真。 此枕为研究古代民间各种睡枕的艺术造型及作用提供了实物资料。1972年侯宝璋先生家属将此枕捐献故宫博物院 ­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七)


紫檀木雕云纹委角方盒,通高5.5cm,径14.7cm ­

盒扁体,方形,委角,如四出花瓣式,有矮足。通体剔地浮雕如意云纹,盒身外壁饰一周,盖面饰两周,盖面中央有一“十”字纹。其装饰出自漆器中的剔犀风格。 ­

剔犀以红、黑等两三种色彩相间,层层髹于胎骨上,再以刀剔刻云纹之类的图案,于刀口立面可见到相间的异色线纹。剔犀之器型、花纹亦尝见于宋代银器中。 ­

这件紫檀木雕云纹方盒在模仿剔犀中又针对木质加以创造,如对刀口凹槽的处理效果颇佳。此盒刀法磨工俱佳,纹饰别致,是紫檀雕刻中一件别具一格的精品。 ­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